培育“金种子” 灌满“油瓶子”
8月末,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的试验田里,春油菜的累累角果即将成熟,当地高产高油极早熟春油菜新品种选育正处于关键期。作为国家高纬度早熟春油菜核心育种基地,额尔古纳市正通过科技“突围”工程,依托前沿育种技术破解高寒油料种植瓶颈,为培育“金种子”、灌满“油瓶子”,提升我国食用油自给率贡献北疆力量。
此次攻关的核心项目——内蒙古室韦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高产高油极早熟春油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已成功入选2025年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生物技术专项,成为全区该领域唯一入选的农业企业。项目依托王汉中院士团队研发的双单倍体育种技术,主攻高寒地区春油菜单产与含油量同步提升,目前试种的多个新品种在终花期展现出良好的结实性和抗倒伏性,为稳产高产奠定基础。科研人员系统采集了结实率、角果分布密度等数据,为后续品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多年的育种积累。室韦农发科技试验站站长张春艳介绍,去年试验站为院士团队种植1.34万行、约6700份双单倍体材料(DHC),选育出32个优异株系,其中9个品种参加试验且长势良好;今年种植规模扩大至2万行、1万份DHC,长势喜人,有望实现新突破。“我们的目标是选育出极短生育期、丰产性好、品质优良,且适合北方高纬度地区种植的油菜品种。”
这一努力已初见成效。2024年,额尔古纳市配合王汉中等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完成1.62万行、8100个供试品种试验,运用双单倍体育种技术成功培育9个突破性品系,实现单产倍增和含油量提升6%—12%。这9个品系将于2025—2026年参加全国区域实验,计划2026年底申报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
额尔古纳市地处大兴安岭西北麓,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内蒙古纬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春油菜种植的天然试验场。202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与额尔古纳市共同启动“北亚油谷”建设(2024—2029年),重点开展春油菜新品种选育研发。作为核心载体,“北亚油菜大豆科创中心”规划总建设面积500亩,包含高标准试验田和综合实验楼等,将重点开发盐碱地适配品种、特短生育期春油菜生物育种及油豆高效轮作模式,推动内蒙古油菜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北亚油谷”桥头堡地位。
为加速科研与产业化衔接,室韦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70平方米科研人员宿舍改造完成,2.3万平方米育种科研大楼及配套2万立方米智能蓄水池、精准喷灌系统即将启动。“下一步将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做好实验检测、勘测等前期工作,缩短品种繁育时间,同时负责品种开发应用,建立种子田展示区和万亩种子田推广基地。”公司副总经理张石华表示。
作为全国春油菜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内蒙古85%的种植区域集中在呼伦贝尔及周边高纬度地区。“北亚油谷”建设项目顺利推进,预计2029年完成育种产业化应用,为我国高纬度地区食用油供给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让优质菜籽油装满更多百姓的“油瓶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