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898-08980898

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科普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知识

“全国科普月”水利科普知识12问

发布时间:2025-09-10 10:38:16点击量:

  前言:每年九月是中国科协重点科普时段,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修订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

  “全国科普日”起源于2002年《科普法》的颁布和实施。为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日子,中国科协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普日活动,并决定将每年9月第三个双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这一周前后,全国学(协)会和地方科协都组织开展科普活动。2024年是第21个“全国科普日”。2024年12月,《科普法》修订颁布后,规定每年九月为“全国科普月”。

  2025年9月是《科普法》修订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主题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

  习多次就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治水最具有挑战性的国家。

  水不是无限供给的资源,必须坚持节约和保护,统筹兼顾江河湖库地表水和地下水(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大水”)与每家每户所需的自来水和超市里购买的瓶装水(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小水”)。只有“大水”水安全保护的好、水源好,自来水厂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老百姓喝的“小水”就会更实惠更安全更健康。

  水多——洪涝灾害,过几年就会报道哪里哪里发大洪水大暴雨了,如1998年发生的武汉长江大洪水,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2023年京冀七月底暴雨等;

  水少——干旱缺水,许多城市快速发展缺水问题突出,有时候看似不缺水的鄱阳湖区域也发生干旱导致农作物缺水,北京南水北调通水之前缺水压力巨大;

  该条例所称节约用水,是指通过加强用水管理、转变用水方式,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减少水资源损失、防止水资源浪费,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活动。条例共计6章52条,其中第三章节水措施15条。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状况,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理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和农业用水结构,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国家对水资源短缺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业给予重点扶持。

  第二十四条国家支持耐旱农作物新品种以及土壤保墒、水肥一体化、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等种植业、养殖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使用节水技术。

  第二十五条国家发展节水灌溉,推广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渠道防渗输水灌溉、集雨补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水资源短缺地区、地下水超采地区应当优先发展节水灌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和推动节水灌溉工程设施建设。新建灌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已经建成的灌溉工程设施不符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的,应当限期进行节水改造。

  第二十六条国家加快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生活供水设施以及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国家对水工程实施保护”,并在第七十九条指出,本法所称水工程,是指在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上开发、利用、控制、调配和保护水资源的各类工程。实际工作中,水工程包括范围更大,不仅包括水利工程,还包括市政涉及水的给排水工程,环保水污染治理工程,交通运输部门的航运疏浚工程等。

  广义上的水利工程,是为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而修建的工程,包含防洪、治涝、灌溉、供水、水力发电、航运、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以及水产、旅游和改善生态环境等项目中的涉水工程。水利工程是防洪、除涝、灌溉、发电、供水、围垦、水土保持、移民、水资源保护等工程(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加固、修复)及其配套和附属工程的统称。

  主要有:(1)防洪工程:为控制、防御洪水以减免洪灾损失所修建的工程。主要有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蓄滞洪工程等。

  (2)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对水资源的拦蓄、调控、分配和使用,达到农业高产稳产的目的。主要分为灌溉工程和排涝工程。

  水利工程通过水工建筑物来完成其功能。水工建筑物主要包括堤、坝、水闸、涵洞、渡槽、沟渠、井、泵站、管道、鱼道、码头、发电厂房,以及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污水处理、水产养殖、旅游和环境保护中与水有关的工程设施。现在,码头、航道、船闸归属交通部门下的港口与航道工程,污水处理归属市政工程。

  (1)挡水建筑物:是用来拦截江河,形成水库或壅高水位的建筑物,如各种坝、水闸以及堤防、海塘等。

  (2)泄水建筑物:是用于宣泄洪水、排放泥砂和冰凌,以及为人防、检修而放空水库、渠道等,如各种溢流坝、坝身泄水孔、岸边溢洪道、水闸和泄水隧洞等。

  (3)输水建筑物:是为了发电、灌溉和供水的需要,从上游向下游输水用的建筑物,如引水隧洞、引水涵管、渠道等。

  (4)取(进)水建筑物:是输水建筑物的首部建筑物,如引水隧洞的进水口段、灌溉渠首和供水用的进水闸、抽水站等。

  (5)渠系建筑物:如渠道上的节制闸、分水闸、渡槽、倒虹吸、沉沙池、冲沙闸、跌水、陡坡等。

  (6)河道整治建筑物:是用以改善河流的水流条件,调整河流水流对河床及河岸的作用以及为防护水库、湖泊中的波浪和水流对岸坡冲刷的建筑物,如丁坝、顺坝、导流堤、护底和护岸等。

  (7)专门建筑物:用于发电、通航、过木、过鱼等单一目的的建筑物,如水电站、船闸、升船机、鱼道、鱼闸、过木道(机)、筏道等。

  有些水工建筑物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例如溢流坝既起挡水作用,又起泄水作用;水闸既可挡水,又能泄水,还可作为灌溉渠首或供水工程的取水建筑物等。

  一项水利工程往往有几个不同作用的水工建筑物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成水工建筑物综合体,称之为水利工程枢纽,分为蓄水枢纽、取水枢纽(又称为引水枢纽、渠首工程)和提水枢纽等。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对水利工程基本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共计对水库工程、水电站工程、水闸工程、堤防工程、泵站工程、农村供水工程、塘坝和窖池工程、灌区工程、地下水取水井工程等9类工程进行了普查和总结。

  南水北调工程是把我国长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其目的是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该工程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亿元人民币,工程的规模和难度都超过三峡工程。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

  通水10年来,东中线多个西湖的水量,惠及沿线亿人,支撑了北方地区超过16万亿元的GDP增长。这个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世界最大调水工程,正在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习指出,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兴建三峡工程、治理长江水患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主要由枢纽工程、移民工程及输变电工程三大部分组成,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三峡枢纽工程从1993年1月开始施工准备,至2008年10月右岸电站机组全部投产发电,经过16年努力,除批准缓建的升船机外,提前一年完成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静态投资1352.66亿元人民币,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装机容量达2240万千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三峡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如移民工程涉及湖北省、重庆市19区县和重庆主城区,共搬迁安置城乡移民131万余人。因此,在历经半个世纪的勘测设计、规划论证后,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2025年3月,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中,第二部分就是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政策体系,该部分内容包括了五个子体系,如下:

  (1)科学灌溉制度体系。完善灌溉试验站网,提升灌溉试验综合能力,建立灌溉试验资料整编机制。加强灌溉试验成果应用,完善主要农作物灌溉制度,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指导农户根据农作物生物学特性、需水规律等科学灌溉。定期评估和修订灌溉用水定额,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强化黄河流域等水资源短缺地区农业深度节水控水,统筹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加强非充分灌溉、秋浇、冬灌和压盐用水定额等研究,提升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适水种植。

  (2)用水计量监测体系。完善农业用水计量标准体系,加强农业用水计量监测设施建设、管护和精度等方面标准制修订。加快计量设施建设,结合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等项目实施,因地制宜完善用水计量监测体系,推进3333公顷(5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主要取水口在线计量全覆盖,大中型灌区供用水交接断面全部实现计量,暂不具备直接计量条件的机井或泵站推进“以电折水”。规范计量监测设施安装、使用和维护,定期检定校准,提升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监测覆盖面、准确性、实用性。

  (3)农业水价政策体系。全面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评估改革成效。在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动态调整农业水价,合理反映供水成本和水资源稀缺程度。引导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健全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财力状况相匹配的精准补贴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补贴种粮农民定额内用水的提价部分。

  (4)节水市场制度体系。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严格大中型灌区取水许可管理,合理分配灌溉用水权,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农业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加强农业用水权交易监管。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节约的水量应加强对被挤占生态用水的保障,原则上不再新增灌溉用水量。健全农业节水奖励机制,探索以现金奖励、用水权回购、节水设施购置奖补等多种形式给予节水的用水户奖励,调动农业用水户节水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抓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总结合同节水管理、节约水量用水权交易等经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节水工程建设、运营和管护,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5)节水技术及服务体系。加大农业节水科技攻关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用水全过程调控、水肥一体化等农业节水技术研发。加强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成熟适用技术遴选发布机制。发挥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主体等作用,培育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相关企业等参与农业节水服务,构建完善的节水灌溉服务网络。

  农村供水事关亿万民生福祉。2023年,水利部在充分调研和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其具体内容如下:

  (1)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在大型引调水工程沿线、大中型水库周边及城市近郊地区,优先推进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2)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对城市供水管网短期难以覆盖的地区,按照“建大、并中、减小”原则,发展“千吨万人”供水工程,扩大规模化供水范围。

  (3)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对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或规模化的偏远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确保农村供水全覆盖。

  “1”指一种管护模式:积极推进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以县域为单元,建立专业化管护平台,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确保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这一模式旨在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解决农村供水“重建轻管”难题,让农村居民喝上安全、稳定、优质的水。